中文
News Industry trends While VLP and novel exosome delivery modes are develop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LNP and GalNAc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nucleic acid delivery, what novel delivery modes else are getting ready?
2022-11-14
While VLP and novel exosome delivery modes are develop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LNP and GalNAc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nucleic acid delivery, what novel delivery modes else are getting ready?

过去70年间,药物递送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在最初的30年,我们建立了药物输送的基础技术(如溶解、扩散、渗透、离子交换),大大延长了给药时间;1980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开启了聚乙二醇化的新纪元,很多技术比如纳米技术都在为3.0阶段蓄力;2011年至今被认为是递送技术发展的3.0阶段——纳米递送时代,这一阶段递送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如突破生物屏障,现在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递送核酸药物等新型产品上。

由于递送技术的突破,生物技术创新也迎来璀璨的时代,比如核酸药物领域,过去十年上市了十多款新药,其中mRNA分支的新冠疫苗也是受益于递送技术的突破。

 

1、小分子时代:确立四大基础递送技术

在1950年之前,所有药物都制成丸剂或胶囊剂型,与水接触后立即释放药物,没有任何控制药物释放动力学的能力。
到1952年,Smith Klein推出了第一个能够控制药物释放动力学并达到12小时药效缓释胶囊制剂Spancapsule。现代药物递送技术由此开始。
这一阶段对应地药物创新主要是小分子形式,小分子药物分子量小可以通过生物屏障和细胞膜迅速扩散,但大多数不易溶解,这限制了难溶分子的治疗。数据显示,大约90%的临床前候选药物是低溶解度药物。

当时的策略集中于通过调节局部微环境来提高药物溶解度,特别是通过对PH有相当依赖的小分子。比如环丙沙星与乳酸一起配制来提高溶解度。其他策略侧重于改变小分子本身来调节其物理化学性质,改善溶解、扩散或吸收。

在这一过程中确定了四种药物释放机制,溶解、扩散、渗透和离子交换,建立了药物输送的基础技术。最广泛使用的机制是溶解控制和扩散控制系统,基于渗透的配方获得了短暂的普及,所以基于渗透的产品相比基于溶解、扩散的产品少几个数量级。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监管机构批准了超过16种基于渗透释放的口服产品。离子交换机制有别于其他机制,如果不结合扩散控制就无用武之地。
四种药物释放机制的确定,加速了众多口服和透皮控释制剂的开发。直至20世纪80年代,口服和透皮制剂为小分子药物提供了长达24小时的治疗时间,主导了给药领域和市场。

 

2、单抗递送:PEG化新纪元

尽管药物递送技术是建立与小分子的设计需求上,但他们的靶点仅占人类基因组的2%~5%。
大分子药物如肽、蛋白质和核酸表现出了更高的效力和更低的毒性,是很好的补充疗法,但大分子药物并不稳定,容易分解,半衰期很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因此,几个月的持续释放需要长效制剂。1989年,亮丙瑞林的引入为长效注射剂和植入式药物打开了大门,将药物输送时间从几天延长到几个月。
到1990年,首个聚乙二醇化蛋白Adagen®的问世标志着聚乙二醇(PEG)化新纪元的到来。PEG化修饰是将PEG共价结合在药物上,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免疫学特性,从而增强其治疗效果的一种药物技术。在药物方面的应用主要为PEG化蛋白药物、PEG化肽链型化合物、PEG化小分子药物、PEG化脂质体等方面。
自1990年至今,聚乙二醇化一直是临床上最成熟的半衰期延长技术。有数据显示,FDA已经批准了20多种聚乙二醇化药物。比如1995年批准的Doxil(多柔比星脂质体)、2018年批准的小核酸药物Patisiran等。

由此药物-聚合物复合物的概念被引入,之后紫杉醇-白蛋白、Mylotarg(ADC)、Rapamune(西罗莫司纳米晶体制剂)相继问世。对应地,基于纳米颗粒的药物递送开始被广泛使用。据相关统计,1995年~2014年间,在SciFinder中搜索使用“药物递送纳米颗粒”有近两万条参考文献,其中57%与靶向药物递送或靶标相关。而这些药物主要是肿瘤靶向药物。
目前的纳米颗粒在静脉给药后尚未观察到预期的靶向性,但稍作改变的纳米颗粒可以改变生物分布,进而改变相同药物的毒性。多柔比星脂质体、紫杉醇-白蛋白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在与同类药物疗法大致相同时,毒性大大降低。

 

3、LNP、GalNAc成核酸递送主流,外泌体、VLP新递送层出不穷

尽管蛋白和多肽疗法大大增加了可用靶点的数量,但核酸能精准控制基因表达,被很多科学家视为继小分子、大分子后的第三代新技术浪潮。
在核酸领域,递送技术的地位相对更重要,甚至是占据半壁江山。裸露的核酸药物易受核酸酶降解的影响,这限制了它们的半衰期。为了有效,核酸药物需要被递送至细胞质(siRNA、mRNA)或细胞核(ASO、DNA和CRISPR)。

LNP(脂质纳米颗粒)是目前核酸药物中研究应用最多的递送系统之一。BioNTech、Moderna和CureVac三巨头的mRNA新冠疫苗均采用LNP递送技术。有数据统计,目前全球进入临床的40多个mRNA疫苗项目中,超30种采用LNP技术。2018年,全球第一款siRNA药物Patisiran获批,也是第一个采用LNP递送系统的核酸药物。
另外,GalNAc(N-乙酰半乳糖胺修饰介导)技术也在几家制药公司的研发管线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核酸药物头部公司Alnylam。2019年11月获得FDA批准的,由Alnylam开发的Givosiran就是通过增强化学过程稳定ESC-GalNAc结合技术,实现皮下给药,具有更高的效力、耐久性以及广泛的治疗。
这些批准代表了药物递送技术的整合。比如Patisiran得益于数十年来对小分子脂质体制剂的研究,以及聚乙二醇化的效用。
但是LNP技术和GalNAc技术,现阶段来说都只是基于肝脏特有的生物机制靶向递送系统,靶向其他组织或者细胞的递送技术尚未成熟,达不到LNP技术或GalNAc技术的水平,亟待新的突破。国内核酸药物研发企业大部分也是沿着LNP和GalNAc原有的方向在向前探索。资深行业人士也表示,目前多种靶向肝脏、肾脏和眼部适应证的候选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中,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非肝组织的新药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

近年来,外泌体作为新型药物的递送载体引起了行业的关注,其可以用来递送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药物等。以siRNA为例,其可以借助外泌体通过血脑屏障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到目前为止产业中正在使用外泌体递送药物治疗心血管病、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以及新型的VLP-mRNA技术,这是一种通用型的、瞬时性的CRISPR递送工具,兼具高效和安全的优点。业内人士认为,该技术将帮助CRISPR体内基因编辑治疗时代的真正来临,为无药可治或有药难治的遗传性、获得性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章:

1.Th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drug delivery technologies

2.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Related news